2024年11月《人民文學》刊發了四川省眉山市殘疾人范學清的兩首詩歌——《你一直保持競走的姿勢》《月夜》,此事在眉山各界引起了廣泛關注,眉山日報原機關黨委書記親自登門采訪,并做整版報道。眉山市政府網站也做了相關報道。縣文聯、縣殘聯、縣作協領導紛紛致電祝賀......高光的背后,范學清卻有著長達數十年的艱難跋涉:一歲喪母、三歲殘疾、十一歲失學、居無定所、勞而無果、清貧孤獨……面對雨點般砸向自己的苦難,范學清選擇了坦然接受、努力前行,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的那樣:你一直保持競走的姿勢/用兩只腳后跟,在后面拼命追趕。
在苦難的生活里迷上了讀書
1969年,范學清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慈航鎮慶余村,是家中的第九個孩子。剛滿一歲時,母親因操勞過度和營養不良,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和肺結核,在喂了他最后一口奶水后,帶著不舍與嘆息離開了人世。
母親走后,父親既當爹又當媽。作為生產隊長的他,白天要管一百多人的生產生活,晚上回到家還要張羅九個孩子的吃飯學習。一度父親曾把他送人,以減輕家里的生活負擔,但第二天就反悔了,走了幾十里路又把他抱了回來。父親忙碌的身影、要強的性格,在年幼的范學清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。
三歲時,范學清突發高燒,昏睡不醒。父親忙完了一天的農活后,晚上背著他去二十多里外的研經灣找醫生看病,奔波了七個夜晚,高燒終于退了,但腿卻從此殘疾了,幾年之后才知道當時得的是小兒麻痹癥。
讀到初一時,一天,父親暗啞著嗓子把他叫到身邊:“我問過老師了,大學不收殘疾學生,你成績再好也沒用,別讀了。”一向成績在班上排名前三的范學清無奈離開了校園。
1982年,隨著農村土地承包到戶,幾個姐姐哥哥成家獨立門戶,平時熱鬧的家頓時冷清了不少。也許是天生對文字的敏感,也許是生活需要文字的撫慰,范學清對一切有文字的紙片都有閱讀興趣。一張包掛面的報紙被他翻來覆去地看,等到掛面吃完了,他就迫不及待地撕開,閱讀里面一側的內容。
不僅是自家的,幾個哥哥家的、鄰居家的包掛面的舊報紙,點柴火的引火紙,但凡有字的紙片,都被他當做寶貝一樣地收集起來,裝滿了整整一個小木箱。
大哥曾是公社的農機員,有時會從單位帶一本雜志回來,為了趕在大哥第二天走之前看完,他常常挑燈夜讀直至天明。
一次,大哥借了一本《十月》雜志回來,范學清立即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起來,里面一首外國譯詩至今他都記憶猶新:月色朦朧,石頭亦非石頭,樹叢亦非樹叢,這奇異的變形,令音樂如泉涌。這首詩成為他后來創作詩歌《月夜》的靈感。
大哥的兒子的課本、復習資料也成了范學清自學知識的來源。他常常用手捂住考卷上的答案,試著自己解題,判斷字詞句選擇的準確與否,雖然那時他并不清楚學這些有什么用。
1986年左右,父親以前的一位工友帶回來了一臺收音機,父親特別喜歡,央求工友將收音機轉讓給了他。雖然那時家里窮買不起書,但通過收音機,范學清將《楊家將》《岳飛傳》《隋唐演義》、中國古典四大名著都聽了一遍。特別是路遙的《平凡的世界》,那種對命運的抗爭,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堅持不懈,讓范學清備受震撼。在這本小說里,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,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文學的力量。從那時起,范學清也學著孫少平的樣子開始寫日記,寫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,所思所想。
在自食其力中追尋文學之光
1987年,已經十八歲的范學清,看著昔日的小學同學有些進入大學深造、有些南下打工,心里越來越期待自己像個健全人一樣生活,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,他克服身體不便帶來的種種困難,漸漸學會了栽秧、打谷、挖土、挑糞等農活。
那一年村里正好修公路,不通車,行人特別多。農閑的時候,他就背著竹夾背上街進貨,在老屋對面的石橋下擺了一個小攤,賣煙酒和一些副食,夏天燒茶水賣,五分錢一杯。那年他種的半畝田的水田,三分地的棉花,收成也不錯,賺了一千多塊。這是范學清第一次憑自己的能力賺到錢,心里特別高興,第一次買了二十斤肉做成臘肉,請父親好好吃了一頓。
好景不長,第二年公路通車生意一落千丈,守了大半年攤子幾乎沒賺到什么錢,煙和食品的包裝曬變了色也沒賣掉,生活陷入窘境。
那年秋天,一個親戚的老表在樂山城區開了一家肉類加工店需要人幫忙,范學清從農村來到了城市,每天的工作就是絞肉、灌香腸、熏臘肉,這一干就是十年。90年代中后期,正是中國全面推行改革開放的時代,社會經歷著一場巨大的蛻變。同時也是中國足球起步,最為火爆的年代,《足球報》《球迷》《體壇周報》等體育報刊擺滿了大街小巷的書報亭。生意忙完后,老表的兒子經常會買一些足球報刊包括川內及當地的晚報、商報等翻看,范學清自然也成了這些報刊的二手閱讀者。看得多了,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表達欲望,于是嘗試著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,向媒體投稿。很多時候天還沒亮,他就揣著熬夜寫好的文章,走十幾分鐘路到府街郵政網店投遞。
第一筆稿費來自樂山日報,雖然只有20元,但讓范學清興奮了好幾天。2000年,眉山日報開設“新世紀周刊”,當年夏季的世界杯期間,范學清的“豆腐塊”在新世紀周刊足球欄目上刊出,兩篇稿費一共才18元,他沒舍得去領,而是將單子留作了紀念。
有一次,樂山日報的副刊編輯還專門到他上班的地方來看他,跟他聊足球。
文字變成了鉛字,激發了范學清極大的創作熱情。
市井而清貧的打工生活沒有泯滅范學清對文學熱愛。一次在樂山市老大橋舊書攤閑逛時,范學清看到兩本美國現代詩選,雖然當時經濟拮據,但他還是毫不猶豫的就買了下來。詩選包括了20世紀八十年代左右不同風格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美國詩人,比如弗羅斯特的《林間小路》,卡洛斯.威廉斯的《紅色小推車》以及龐德、艾略特、加德納等等,閱讀這些優秀的詩歌,令他在精神上有一種極大的滿足感。這么多不同風格和流派,多角度、多向度、多維度寫作的詩歌,極大地豐富了他對詩歌的認知。
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,電腦逐漸普及。工作之余,范學清學起了五筆打字,掌握了上網運用電腦的基本知識。
這一年父親突發腦溢血去世,已近中年生活還沒有著落,唯一可依靠的人又離他而去。坐在回家的車上,傷心至極的范學清忍不住哭了起來,一車的人好像都了解他的心情,說話也明顯壓低了聲音.....
2005年,由于農貿市場的搬遷,食品加工店的生意受到了很大影響,范學清只好辭職了。隔壁鹵肉店的宋老板見狀收留了他,免費教他學做樂山特產甜皮鴨,并陪著他一起回老家,幫他起鹵規劃開一家鹵肉店。開始生意還不錯,但由于多種原因,熬到年底,只好將店子轉讓給了別人。“想想看真對不起宋老板,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他的真名。”
2006年,在大哥的幫助下范學清來到樂山市五通橋軸承廠上班。雖然工資不高,但要給職工買社保,想到退休后能有一份保障,范學清還是很滿意。軸承生產成品的精度要求很高,不能超過頭發絲的八十分之一。廠里把重要的儀器儀表維修工作交給了他,讓他跟著一個老師傅學習。對于只有初一文化程度的范學清來說,幾乎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陡坡。勤學苦練了三個月后,廠里的老師傅要回總廠,他的工作就全部交給了范學清,自從接手這項工作后,范學清認真負責,精益求精,十多年沒有出現過生產質量事故。
工作穩定后,他經常去圖書館借書看,時不時會冒出點什么想法,正好工廠辦公室里有一臺舊電腦,下班后范學清就用這臺電腦敲敲打打,嘗試著寫小說。
2014年,工廠的經濟效益開始大幅下滑,經常處于半停工狀態,空閑時間慢慢多了起來。在廠子旁邊的一個村圖書室里,他看到了一本《古詩詞入門》小冊子,簡單講了詩的韻律和平仄,大有如獲至寶的感覺,就去書店買了本《唐詩三百首》和《宋詞三百首》,學著填寫古詩詞。
此時往日喧囂的廠區安靜了下來,月光靜靜地瀉在范學清身上,陡生孤獨落寞之意。人生過半父母早已不在,哥哥姐姐各自成家立業,而他依然獨自一人,以為可以干一輩子的工作現在又岌岌可危,自己就像一只漂浮在河里的小船不知何時才能靠岸。這種心境與蘇東坡的詞相合相應,讀到“缺月掛疏桐,漏斷人初靜。時見幽人獨往來,飄渺孤鴻影。驚起卻回頭,有恨無人省。揀盡寒枝不肯棲,寂寞沙洲冷。”頓生人生如夢前途渺茫之感;讀到“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”又讓他找到了不甘平庸,與命運抗爭的勇氣。
2017年軸承廠停產,范學清再次失業。在作協群里一位熱心老師的引薦下,范學清南下廣東在一家車企配件廠開始了新的生活。
這期間范學清創作了詩歌《月夜》。
月夜
房屋一角落下樹影
我躲在里面
誰又站在外面
樹影落在房屋的一角
我站在外面
誰又躲在里面
月光下我總有點害怕
卻又舍不得就這樣離開
那時我很驚奇——
這個白天司空見慣的庭院
月亮就在天上
照拂著孤獨的少年
我伸手夠不著——
樹上結出的那些梨和蘋果
詩里范學清回憶了自己輟學在家后,那種日復一日的孤獨、迷茫、苦悶、自卑、無助、憂郁、膽怯的成長經歷,以及對未來的不知所措。“房屋一角落下樹影”,喻指人生的陰影,也是心理上的陰影,這是一道無法愈合的傷口,如影隨形揮之不去。這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無可奈何的范學清。
但是,因為殘疾,因為這命運強加的負累和不公,又激發了內心中另一個不甘于命運擺布,渴望走出陰影,走進溫柔的月光里,感受人間美好,改變既定命運的范學清。正如詩中所描寫的“我站在外面,誰又躲在里面”,或許正是這兩個相對立的我,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略顯倔強的范學清。詩中“樹上的梨和蘋果”,象征著成功,就像那些在月光下閃爍著誘人光澤的果實。可范學清知道,夢想太遠,必須付出百倍的努力,千倍的艱辛,才有可能觸手摘取。這首詩借景抒情,表達了范學清對前途的迷茫,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生活給予了他超出常人的磨難,但他沒有怨恨沒有頹廢,在他的作品里充滿了對親人的懷念,對生活的熱愛。
寫夢中的母親:
可能只有夢里
有時才會出現——總感覺有一個人
就站立在我的床前
俯身看著我,對著我笑
但很快又會
倏忽離開,像白鶴的影子一樣消失
寫雨后的鳥鳴:
下雨之后,滴水鳥
滴得更快了一些
仿佛它是云的朋友
雨的近親,農人掛在樹上
一只會飛的銅鈴,催促犁鏵和鋤頭
命運露出了一線藍天
有時候,范學清會將自己寫的詩詞發在QQ空間里,一個網友看見后說寫得不錯,把他拉進一個詩詞群,無意中看到眉山市舉辦首屆蘇東坡全國詩詞大賽征文,就根據有一次去成都,夜里坐車回來看到的眉山夜景,寫了一首《永遇樂.夜過眉州有感》的詞發到征文郵箱里,沒想到竟然得了一個三等獎。那次獲獎后,樂山市作協負責人主動邀請他加入了市作協。
2017年,在《星星》詩刊舉辦的“過年”主題詩歌征文比賽中,范學清創作的詩歌《在孩子們的眼里看到新年的光景》獲優秀獎。
2019年,四川省文聯和作協舉辦的紀念建國七十周年征文活動,范學清創作的短篇小說《小小黃菊花》獲優秀獎。
2020年,詩刊社舉辦的慶祝建黨100周年全國征文活動,范學清創作的100行長詩《紅船,猶如我們的圣物》獲優秀獎。
2022年,中國作家社和中國殘聯舉辦的“獻禮新時代”征文比賽,范學清創作的非虛構散文《春天隱藏的樹木和花朵》獲三等獎。
2023年,四川省作協破例吸收范學清為會員。
2021年在一家服裝廠工作時,范學清看到一位同事幾乎是用兩只腳后跟站立和行走,看起來搖搖欲墜的樣子,后腦勺明顯有摔傷后留下的疤痕。雖然行走艱難,但他依然在西斜的陽光下,一步步,堅定地走向廠大門。當時范學清大為觸動,問那位同事為什么走路這么困難還要堅持出來上班。他的言語雖然不是很順暢,但范學清還是聽懂了話里的意思:上班才不感到孤單,能在廠里做點工作,覺得自己還有點用。
從同事艱難但又執著的腳步中,范學清仿佛看到了在數十年時光中一路走來的自己,自己不也是這樣不甘的一直前行嗎?剎那間的感悟促使他寫出了詩歌《你,一直保持競走的姿勢》。這首詩將命運比作裁判,將殘疾人(自己)比作一個不甘命運擺布,在人生道路上奮力前行的競走者。詩的結尾暗示生命的奮斗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旅程,無論面對多少艱難困苦,都應該心懷夢想堅定地走下去。
2024年11月《人民文學》殘疾人文學專刊,刊發了他的兩首詩作《你一直保持競走的姿勢》《月夜》。
如今,在仁壽實驗學校校長和老師的幫助下,范學清已經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安穩的環境,讓他能有更多的時間來閱讀和創作。仁壽縣文藝界朋友爭取主管部門和鄉鎮的支持,幫助范學清在老家重新修建了整潔敞亮的住房,范學清漂泊在外的身影終于有了一個可以安穩棲息之地。
“現在我更有信心在文學這條道路上走下去,我目前正在醞釀一部長篇小說,展示家鄉的風土人情和世紀巨變。”范學清說。
我:你覺得人生出現轉機的關鍵因素是什么?
范:我覺得只要保持一種努力的狀態,終會柳暗花明吧。還有就是社會始終對努力向上的人敞開著大門。
附:
你一直保持競走的姿勢
你一直保持競走的姿勢
用兩只腳后跟,在后面拼命追趕
因為裁判是一個好心人
從不判你違規,從不對你亮出紅牌
把你從賽道上
提前叫出來,終止比賽
你一直保持競走的姿勢
標準的動作,幾乎超過了所有職業運動員
每一步都無可挑剔,完美、穩健
使那些總擔心你
會跌倒,會一蹶不振的人
一次次失望,一次次發出驚嘆
充滿憐惜,卻有不可言說的傷感
因為裁判是一個好心人
從不判你違規,從不對你亮出紅牌
但也從不輕易給你超越別人的機會
你一直保持競走的姿勢
我親愛的伙伴,你不停留、不停息、不停頓
行走在城市、鄉村、山野、高鐵站臺
行走在這個時代的中心和邊緣
你只能用兩只腳后跟拼命追趕
仿佛落日下所有的孤獨,你都可以承擔
仿佛落日下孤獨的身影
在這大地上躊躇、搖擺,永遠沒有終點